北方机器人产业“黑马”,为何是济南?
发布日期:2025-10-31
“十四五”即将收官,这是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也是检验城市产业转型成效的重要窗口。
五年来,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跨越的时代浪潮中,济南这座承载厚重工业基因的城市,以机器人产业为突破口,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老城突围。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从产业链跟跑到细分领域领跑,济南用五年时间,在机器人这条代表未来产业的赛道上,跑出了令人瞩目的“济南速度”。
如今,济南机器人产业已呈现出蓬勃的集群效应:113家企业在此集聚,核心产业规模达150亿元,占据山东全省半壁江山;本土配套率大幅跃升至78%,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本体制造,再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
五年突围之路,既是技术攻坚的奋斗史,更是一座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的生动实践,为即将开启的新五年征程埋下了充满想象的伏笔。
	
	
赛场夺魁、国赛落地,济南机器人频频出圈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浪潮奔涌向前,正成为衡量一座城市创新能级的标尺。2025年春晚,舞蹈《秧BOT》引爆社交平台,让人形机器人备受公众瞩目。
而在这条新赛道上,济南已悄然挺进,在中国机器人产业版图中稳稳占据一席之地。
今年8月,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济南优宝特研发的“行者泰山”人形机器人用硬核实力刷新了外界认知。
断臂仍能奔跑,跌倒瞬间自主调整姿态,以3米/秒的速度坚持完成比赛……“行者泰山”最终斩获4×100米接力季军和100米表演赛冠军,成为赛场内外的焦点。
作为济南唯一参赛企业,优宝特报名的五个项目全部完成,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行业巨头同台竞技毫不逊色。
一个月后的9月27日,全国机器人领域的聚光灯再次投向济南。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此开幕,来自全国顶尖高校的325支研究生团队齐聚泉城,展开技术与创意的智慧交锋。
这场“机器人界国赛”,是竞技的擂台,更是济南机器人产业面向全国的一次高调亮相。它作为链接顶尖资源的战略支点,为济南搭建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端平台,开辟了共拓产业新蓝海的广阔航道。
大赛期间,济南同步举办济南市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交流会、济南市机器人产业人才双选会、济南市机器人产业技术需求洽谈会、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及城市文化研学交流等多场配套活动,有力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济南造”机器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
全产业链布局,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济南机器人产业崛起的背后,是全产业链的强支撑。
行走在济南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园内,一幅完整的产业图谱清晰可见:山东泽翔精密的谐波减速器如同机器人的“关节”,优宝特的人形机器人构成“躯干”,鲁能智能的巡检系统则是延伸的“神经末梢”。这条覆盖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的完整链条,让济南在机器人产业竞争中占据独特优势。
数据显示,济南市已集聚各类机器人企业113家,核心产业规模约150亿元,占全省比重近50%。这些企业中,既有国网智能、兰剑智能等行业龙头,也有优宝特、亚历山大、德晟等在各细分领域钻研的“专精特新”企业。
产业数据的背后,是济南机器人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奥太电气焊接机器人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翼菲自动化并联机器人全球出货量稳居前三,兰剑智能物流装备出口额跻身行业前五。这些领军企业与百余家配套企业共同构筑起“龙头引领、梯队协同”的产业新格局。
在这其中,核心零部件的突破尤为关键。长期依赖进口的谐波减速器,被山东泽翔精密攻克,其产品传动误差≤1弧分,寿命达1.2万小时,2026年产能将突破10万套。科亚电子的伺服电机、神思电子的控制器,共同构成机器人的“心脏”与“大脑”。
一系列突破使济南本土配套率从2020年的35%提升至2024年的78%,为产业自主可控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驱动发展,“隐形冠军”多点开花
济南机器人产业的技术突破呈现出多点开花的态势,在多个细分领域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
亚历山大对标国际先进,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通用操作系统句芒,打破上游硬件依赖与下游应用割裂的产业瓶颈,是目前国内唯一实现多行业规模化落地的国产机器人操作系统。
德晟机器人研发的螺纹丝扣自动检测机器人,实现微米级精密测量,填补了全球行业空白。兰剑智能打造的蜘蛛侠料箱智能仓储系统,每小时能处理100到1000箱货物,效率惊人。
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产业创新注入持续动力。国网智能与山东大学共建实验室研发的500千伏变压器内检机器人,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更将检测效率提升3倍;数智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整合90家单位创新资源,全面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这种创新生态使济南机器人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18.7%,较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为持续创新提供了源头活水。
作为区域算力中心城市,济南已建成40家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达5237PFlops,其中智能算力4599PFlops,占比超过87.8%。在数据要素市场,济南已开放12个高质量数据集,算法训练成本大大降低。
强大的算力为机器人算法的持续迭代提供了“超级大脑”,这种“数据+算力+算法”的完整生态,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政策精准赋能,打造特色发展路径
从十年前机器人企业屈指可数,到如今能与北上深杭一线城市同台竞技,济南的崛起,靠的正是政策精准滴灌与场景深度赋能的组合拳。
“十四五”期间,济南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全市13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进行重点培育,专门组建了机器人产业发展办公室,推动设立山东(济南)具身智能港。
《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济南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济南市机器人人才专项政策》等政策相继出台,配合规模达50亿元的济南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构建起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体系,济南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培育产业生态。
颇具特色的是济南创新推出的“三张清单”机制,包含87个需求场景、28个供给方案、56个匹配案例,精准对接制造业、医疗、农业等11个重点领域,2025年即推动30亿元合作落地。
在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ALC条板安装机器人创造了高空作业“零安全事故”纪录,施工效率较人工提升40%;银河实验农场的智能巡检机器人,通过“四情监测”系统使农药使用率大大降低。这些场景应用验证了技术可行性,形成了“技术研发-场景应用-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际回望,济南机器人产业闯出了一条不平凡的转型之路,为下一程发展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济南被赋予打造全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四大高地之一的重任。面对“十五五”时期预计达4000亿元的广阔市场,济南明确了“巩固工业机器人、做强服务与特种机器人、布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
这座城市正全力构建“有人才、有技术、有产品、有场景、有应用、有载体”的“六有”产业生态圈,目标直指“黄河流域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高地”。
当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深度耦合,产业政策与市场力量同频共振,这座千年古城正立于机器人产业的潮头之上,前路可期。中国(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简称:IEME山东装备博览会)是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发起主办的国内重点装备制造业博览会。
2026第二十一届中国(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定于2026年3月14-3月17日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作为开年首场行业盛会,无限贸易新商机将在本届展会上涌现,现场将汇聚1000余家行业主流品牌同台亮相,展示数控机床、激光切割、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应用场景、智能装备、功能部件等最新技术及产品,80000平方米展示面积,打造山东省高端智能装备一站式采购对接平台。
	


 
	 参观预登记
				参观预登记
			 参展申请
				参展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