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态势良好 我国工业设计亟待提高国际竞争力
发布日期:2016-12-27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 田帅 李扬帆
工业设计是工业领域开展产品创新、技艺创新的主要方式,是工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促进工业设计发展,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道路上需要常抓不懈的工作。最近,中国工业设计调查组进行了《关于我国工业设计企业(中心)的发展现状》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62份,有效问卷58份。本次调查对象为各级工业设计主管部门、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或中心),覆盖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一些领域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域的差距较大,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内愈发重视 国际崭露头角
首先,企业越发重视工业设计。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自主研发中愈发重视工业设计,在局部领域已具备一定的优势与特色。比如,在高速铁路系统及装备领域,我国在引进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在车身外型等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并提升了列车的空气动力性能。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管理者认为开展工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提高现有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94.3%),提升既有市场的占有率(91.4%),开发或应用全新的技术和工艺(91.2%)等。2013~2015年,工业设计对于企业绩效改善,诸如对提升营业收入、新产品的销售回报率、市场占有率、行业内的产品市场地位等,均有显著影响。
其次,地方政府注重促进工业设计发展。
目前,各地方政府普遍将工业设计视为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2个省份中,有13个已经出台了当地的工业设计相关政策,占比59.1%。在工业设计相关机构建设方面,有45.5%的地区建立了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36.4%的建立了工业设计中心示范试点,40.9%的建立了工业设计示范园区和工业设计创新联盟。
此外,东部发达省市普遍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园区为载体,协会为桥梁、院校为后盾”的密切协作机制,工业设计的各方面要素配置相对合理,发展态势良好。中西部地区围绕培育本地龙头企业、形成各地特色产业的目标,着力通过招商引资、引智,吸引重点企业,形成产业集聚,发展“设计和制造一体化”的特色产业园区。
再次“中国设计”已在多个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将“中国设计”推向全球市场。部分优势企业参评并成功获得德国“红点奖”、美国“IDEA奖”、韩国“好设计奖”等重要的国际工业设计奖项。2016年“红点奖”共评选出79项“最佳设计”,中国大陆企业获得7项,超过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位居亚洲首位。获奖项目分属白色家电、汽车零部件、无人机、音响设备、日用品、室内设计等不同门类,体现了我国在各领域工业设计的综合实力。
需加强跨界合作 培养高端人才
虽然我国工业设计近些年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制约因素。
第一是目前工业设计服务水平与我国工业地位和需求不匹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业设计的业务规模与制造业总产值不相称,对整个制造业附加值的贡献明显偏低。工业设计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有的甚至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进入高附加值环节、高附加值细分产业的致命短板。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工业设计服务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依附于各个产业,缺乏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未能形成专业化、市场化、跨地区开展服务的工业设计龙头企业。我国现有的工业设计服务机构成立时间普遍较短,58.3%的工业设计中心成立仅有4~10年,只有5.6%的工业设计中心成立时间在20年以上。
第二是工业设计发展水平存在区域与行业短板。我国工业设计的优势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省市,高端设计人才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少数城市。在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一些中西部地区企业也选准了制造业细分领域、细分环节,力求取得突破,有较为迫切的工业设计服务需求。然而,它们在本地区得不到高水平的工业设计服务,主动寻求发达地区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的意识又较为薄弱。
从行业角度看,我国工业设计发展存在不均衡问题。主要工业设计类型集中在家用电器、日用消费品和电子信息产品等偏重外观和功能设计的领域。在一些技术研发与工艺设计密切结合的领域,如工业成套设备、汽车、新材料等,则缺乏足够的设计力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产品创新。
第三是缺乏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制约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65.6%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公司缺乏优秀的设计人才。目前,整个工业设计行业仍缺乏引领行业发展乃至国际知名的大师。在国际设计杂志Wallpaper评选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设计大师中,中国大陆地区仅有2人。在人才培养方面,工业设计是典型的学科交叉应用领域,在我国高校以学科条线为框架、以基础理论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下,跨学科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实践应用导向的人才培养一直是薄弱环节。
第四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影响工业设计健康发展。在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设计尤其是外观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加大。鉴于电子商务交易量巨大、产品利润空间有限,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的申诉周期长、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好的设计难以转化为相对应的利润,进而削弱了企业投入“精品设计”的动力。一些企业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仿造,只有缩短设计周期、加快产品换代速度,无法充分挖掘设计潜力。
要结合信息技术 保护知识产权
对此,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提出几点建议: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宣传,增强企业工业设计创新意识。提升我国工业设计的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是要依靠企业自觉加大投入,并从设计创新中获得经济效益,实现良性循环。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战略研究、顶层设计和宣传引导。
在顶层设计方面,一是坚持工业设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信息化的设计手段提高设计效率,将信息服务融入产品的功能设计之中,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坚持“新型实用、丰富多样、物美价廉”的中国式设计路线,找准国际市场定位,突出中国特色。为此,必须加强对重点企业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唤起企业家对工业设计的重视,引发企业家对产品创新战略的思考,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倡导并投入创新设计。
第二要扶持工业设计服务机构,提高市场化运作能力。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工业设计投入的财税政策,对于专门从事制造业设计服务的企业,应当在人才引进、专利申请、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在资本市场融资等方面,应当为工业设计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引导制造业企业集团,特别是大型国有制造业企业集团下属的设计服务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造,为独立运营、分拆上市创造条件。
第三要重视对工业设计服务机构的评估认证、分类引导。坚持深入开展各级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工作,同时探索“优中选优”机制,评选出最受市场认可的工业设计服务机构,予以重点扶持和宣传。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评选出一批在部分行业、细分领域形成优势特色的服务机构。鼓励和引导部分工业设计服务机构面向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推出“体验式服务”,逐步开拓市场,实现差异化发展,以扩大工业设计服务的区域、行业覆盖面。
第四要建设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荣誉称号与奖励的评定机制。
在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上,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激发高校的积极性,开展跨学科的联合培养工作。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方面,需形成统一成熟的方案,在全国层面有序开展工业设计人才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此外,应继续做好国内各项工业设计奖项的评定工作,吸引跨国企业参评,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提升国内奖项的国际影响力,激励我国工业设计领域的优秀企业、高端人才走向国际市场。
第五强化电子商务平台、在线合作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的监管,关闭涉嫌侵权行为的网上店铺。引导各平台采取“原创保护”机制,对原创个性化产品加以显著标识,形成专利法律保护与市场自发监管、消费者共同监督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扩大对普通消费品创意设计保护的覆盖面。探索在线合作设计平台的知识产权保护、利益分配机制,保障个人设计创意向经济效益的转化。